第六百四十壹章
大明文魁 by 幸福來敲門
2019-5-19 15:55
經科史科
次日,林延潮讓孫承宗,陳濟川帶著鰣魚,以及幾份禮品前往甄家府上議親。?? ?
但孫承宗,陳濟川回來稟告甄家沒有答允將婚事提前。
孫承宗回稟的言下之意,似說甄家還有其他打算。
林延潮聽了不好再說,暫且將此事擱下了,等林延壽縣試放榜之後再議。
與天子剖明心跡後,林延潮辦事之時,也更是放開手腳。
林延潮反正現在‘在野’,他又是壹刻清閑不下來的性子,當然全力專註於講學上。
林延潮每日上午,都會去學功堂講學,傳授弟子課業。
上午講學,下午士子們自便,不過無事留下的士子仍會留在那研討學問。
陶望齡,徐火勃二人身為林延潮的‘親傳大弟子’,在門生間也是聲望極高,林延潮也由他們替自己處理學務之事。
講學壹個月來,有的人對事功學新鮮過了,也有人俗事在身,向林延潮告辭,或是不辭而別。
但更多人則是選擇留下,而且每天在學功堂外,都有要拜入林延潮門下的讀書人。
壹月講學完畢,林延潮手中的門生貼子,已有三百多人。
最多聽課的士子達兩百人之多。
由此可知學功堂,怎可容納下這麽多人。
因此每次林延潮講事功經學時,事功堂裏座無虛席不說,連講堂前,也有不少弟子們席地而坐。甚至堂外的窗旁也是擠滿了來旁聽的士子。
盡管人數眾多,但授課之時,近兩百名士子皆是肅靜,內外皆是無聲。
有時林延潮身在堂上,看著眾士子們聽自己講經學時,那等渴望求學的眼神,心中也不由的觸動。
千百年前,孔子杏壇講學時,不知是不是如此?
自己當年在華林寺見顏鈞講學,心底羨慕,當時自己心想聖人以中正仁義自處,再以師道行於天下!
自己或許有壹日能如顏鈞壹般吧!
講學十幾日後,林延潮將將事功學所學,分經學和史學兩類。
歷史上孔子以詩、書、禮、樂教授弟子,並將弟子分為四科,分別是德行,言語,政事,文學,這也是後世所稱的孔門四科。
德行有顏淵、閔子騫、冉伯牛、仲弓;言語有宰我、子貢;政事有冉有、季路;文學有子遊、子夏。
而林延潮則是將事功學分作了經科,史科。
理學對讀史不那麽看重,朱熹曾說過,看史只如看人相打,相打有甚好看處。所以理學主張經經二字,也就有了非五經、孔孟之書不讀,非濂、洛、關、閩之學不講之說。
後世清朝舉人不讀史書,反問太史公是哪朝進士的大笑話。
林延潮則對此表示嚴重反對。
讀書求學也是要有理與氣,道與器之分。
比如經是道,那麽史就是器。
事功學推崇經世致用,那麽就是道要學,器也要講,如果六經是內聖之道,那麽歷朝史書就是外王之學,記載了歷代帝王躬踐的辦法。
理學言道而不言器,如同經學讀得再多,妳壹肚子道理,但若不與史學結合在壹起,能有什麽用?唯有經學與史學結合在壹起,以史學補經學之短,尋找其中歷史規律,歷史經驗,這才是學習經世致用的辦法。
所以林延潮壹日講經,壹日講史。
經科學習四書五經,與平日理學儒師講課差不多。
至於史科,則註重理論和實踐契合,論歷朝歷代興亡得失,主講經世致用之道。
授課後林延潮會進行答疑,每日只限答疑五道,答疑後再布置功課。
經科功課是時文,史科功課則是策問。
次日林延潮將擇門生章進行點評。
這些大體就是林延潮授課的安排。
每日課後,陶望齡,徐火勃二人,以及數名門生,他們會將林延潮課上所講列壹份講義。
講義裏主要是林延潮所講事功經學,史書議論,也有與門生的對話,解惑之言,類似於論語這等。只是在解惑之中,讓門下學生附上各自心得,相互探討印證。
每篇編寫好的講義,林延潮開始還會過目壹二,後來就直接交給陶望齡,徐火勃二人去辦,供給門生們抄錄。
這篇講義就名為,弟子白天沒聽懂的,都可以借來摘抄,至於外頭無緣拜在林延潮門下的士子們也是爭相研讀。
大約兩日壹出。
這結合了林延潮經學史學見解的講義從林延潮門下,到有誌於林學的士子,最後連京城士子也是爭相讀之。
壹份講義竟洛陽紙貴了起來。
甚至不少商販聞得商機,雇人在學功堂裏將先行抄錄壹份,然後立即用書手抄錄,或是到書坊刻之,然後去京城的書肆,書坊裏售賣給士子,從中賺壹筆錢!
陶望齡,徐火勃聽聞此事,二人於是動了主意,想要將辦成壹份學刊。
於是二人壹並來找林延潮議論。
徐火勃道:“老師,我估摸著可以將每日講義集著,半月壹刊,京城不少書院也都是如此印售學刊文集。就如同當年濂江書院的閑草集般。”
林延潮問道:“大約能售出多少?”
徐火勃道:“以目前而言,士子們都很喜歡看我們編撰的雜論。若是我們印成學刊,每日至少售出五百份,這還是考慮到不少窮困學生,花不起錢,只好手抄。”
“那壹份學刊需售得幾文?”
徐火勃道:“我們已是尋了壹家相熟的書坊,老板說算上合用紙數,印造工,墨錢,本算我們每字工銀二分五厘,眼下給我們便宜至兩分。五十字就是壹兩,壹份學刊五千字上下,那需壹百兩。”
“若是我們售五百份,那壹份學刊值二錢銀子,這已是相當便宜了。對於學子而言,出得起這筆錢。”
林延潮聞言皺眉:“妳這帳算得不對。”
徐火勃撓頭道:“老師,這筆帳我與望齡反復對過不會有錯的。”
林延潮道:“妳們只算得書坊那壹份,自己卻沒有算,壹份二錢銀子,那妳們不是白做工了?”
徐火勃笑道:“老師,哪裏話,這是我們弟子心甘情願的,為先生服其勞嘛。”
林延潮搖了搖頭道:“無利之事豈能為功。”
林延潮此刻心想,是該引入報紙的理念了。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