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稍候...关闭

大唐官

幸運的蘇拉

歷史軍事

浩浩復湯湯,灘聲抑更揚。 奔流疑激電,驚浪似浮霜。 夢覺燈生暈,宵殘雨送涼。 如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197章 指畫躊躇事

大唐官 by 幸運的蘇拉

2019-5-20 19:44

  大歷十四年五月,皇帝李豫崩於紫宸內殿,臨崩前出詔,遵守了父子間秘密的諾言——皇太子李適監軍國大事。
  消息送至涇州,舉州為皇帝服喪,其中高嶽也無法例外,家中由芝蕙操工喪服。
  最早京城的敕使和驛吏送來的服喪要求,是遵循李豫的遺詔的,皇帝要求“天下吏人,三日釋服”,也就是說天下的官吏百姓,只要為朕穿三日喪服即可除服。
  三日後,高嶽剛剛除去喪服,就坐孔目院,親手給營田有功的健兒們分發賞格:段秀實確實是個清正廉潔、說到做到的節帥,他從行營倉廩裏撥出數千匹上等的絹布來,由高嶽制定名簿,準確無缺地發給了所有於軍屯當中立功的將士。
  其中就有史富,這小子被枷了十日後洗心革面,居然得了賞格的第二等,足足發了九十匹布(因為事前預支了十匹),在孔目前是千恩萬謝。
  “史富,馬上良原、杜原、白石原都要開屯,妳是去也不去?”高嶽提筆將名簿上的名字勾當好,便問立在堂下的史富道。
  “去去去,當然去,老婆還缺身秋衫,但恐孔目不抽點我!”史富忙說道,引起下面其他軍卒壹片笑聲。
  城外,整個百泉的軍屯麥田收獲,都被收割下來,軍卒們揮動鐮刀,揮汗如雨,沈甸甸地金色麥穗鋪滿了各處溝壟,接著裝載於壹輛輛犢車裏,車隊首尾相連地運到倉廩,而這會兒京城又有驛吏揮鞭飛馬趕來。
  段秀實很快在滿是縞素的府衙正堂,召見了高嶽:
  “逸崧,妳得盡快行個文牒,大行皇帝的喪制又有變化。”
  高嶽聽到這話,滿臉納罕,不是三日就除喪了嗎?
  見孔目官這副神情,段秀實搖搖頭,低聲告訴他,為了喪制的事情,朝堂中常相和崔舍人爭執得非常激烈,互相指責對方不守喪禮。
  原來,李豫剛剛駕崩,常袞就帶著文武百官於大行皇帝的棺槨前慟哭,其實這本也沒什麽,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去世,表示哀悼是人之常情,可常袞最後為了展示自己的悲愴,就有些過分了,他是早上帶著百官去哭,傍晚又帶著百官去哭,哭完後本來已下殿,然後冷不丁又悲從中來,返回去又扶著棺槨哭天搶地,鬧得百官也只能隨他壹起去哭,幾日下來整個朝廷官員委頓不堪,正常事務也被打亂。
  中書舍人崔佑甫就提出建議,按照大行皇帝的遺詔,三日後便可除喪,那麽現在時間也到了,大家都正常工作吧。
  常袞不樂意,他也是精通禮制的,就反駁說古禮裏規定,卿大夫要為國君服喪三年,按照漢制也要服喪三十六天,哪怕就遵為玄宗、肅宗皇帝服喪的先例也要二十七天,況且大行皇帝的遺詔裏稱“天下吏人,三日釋服”,也即是針對的是胥吏和百姓,我們身為公卿大夫,不可與其同列,當然要為大行皇帝服喪二十七天才對。
  崔佑甫又反駁說,宰相完全是曲解“天下吏人,三日釋服”的本意,吏便是泛指所有的官吏,人便是泛指所有的百姓(唐朝避李世民諱,改民為人),“凡百執事,孰非吏人?”我們還是盡快除喪,安心上班。
  所以雙方鬥得是甚囂塵上,互不相讓。
  反倒是真正治喪的禮儀使的顏真卿,被晾在壹邊,說的話反倒無人聽取了。
  現在京城來了新壹波的驛吏,涇原進奏院也送來急信:京城最新動向,軍府裏大小軍政官員,要再把喪服給穿上,繼續為大行皇帝補二十四天的喪。
  所以段秀實才叫高嶽盡快行牒,通知軍府裏的各司註意。
  看來,新皇李適還是聽從了常袞的話。
  高嶽當即在書案前將牒文寫就,蓋上節帥印,交給別奏官去曉諭各司了。
  看到高嶽利索嫻熟的做派,段秀實暗中點點頭,然後他的手捏住封來自京城的驛信,先問了下高嶽:“逸崧屈就我軍府壹年光陰,可有所得?”
  “仆自認追隨節下,學到了四件事。”
  “那四件。”
  “知邊軍之弊,其壹;曉除弊之術,其二;通地圖之學,其三;習戎務文書,其四。”
  聽到這話,段秀實也不由得笑起來,而後他便取出西北地圖來,叫高嶽指出要害關節之處,高嶽壹壹點明,看來這門學問,他確實和段秀實學得不錯。
  段秀實又問高嶽,今年軍屯大有收獲,逸崧妳馬上的打算又是什麽?
  高嶽便直接指著地圖,侃侃而談,“可將百泉軍屯節省下來的錢帛糧食分為三份,壹份加賜給營田健兒,壹份監造軍器,壹份整備農具,再抽點四五千軍卒,並帶涇州三千民丁,在良原築城新屯,這次可直接開二千五百頃,因良原有涇水流經,灌溉便宜,可推行稻麥雙種之法,這樣收谷倍增。壹旦良原有成,便於後年再開屯於百裏、靈臺,可上報朝廷,增營田兵額七千......其後稻麥大豐後,便可於州西的草地牧馬,這樣不出四五年,兵可有四萬,馬可有七千,而後留壹萬守州城,三萬兵馬征伐,再合鳳翔兵五千、範陽兵五千(朱泚從幽州帶來的)、朔方兵五千,撥取平涼、潘原,只要倉廩充實,便可徐徐而進,以逸待勞,西蕃無能為也......最終克復原州......接著可連通河西,重建軍鎮,再開河湟之地......”
  段秀實始終微笑著,看著這位正在暢談理想的年輕人,直到他說完後,便嘆口氣,說“也就是說,克服原州必須要四五年才可以,對不對?”
  “以現在朝廷的財力,以涇原行營現在的狀態,還需紮實屯田,確實如此。”高嶽回答說。
  接著段秀實沒有正面說什麽,而是告訴高嶽,“百泉軍屯大功告成,八百頃野地全為良田,這可以說是逸崧妳的功勛——其實在山陵崩前,本節帥已讓進奏院將妳的苦勞申入給吏部考功,妳自己也寫了考狀(自我鑒定),最近結果也下來了。”
  高嶽微微楞住,他這時候真沒考慮到還有考功這回事的存在。
  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