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姓竊明

浙東匹夫

歷史軍事

崇禎十二年五月十九,芒種。
蘇州太倉劉家港,壹座八進深的豪宅內。
月初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三十四章 被皇帝罵也是壹種資本

國姓竊明 by 浙東匹夫

2023-11-5 17:30

  相比於方以智的忿忿不平,沈樹人對魏藻德發言的耐受力還是更高壹些。
  他知道禦前策問不能搞成辯論,攻擊別人毫無意義。
  所以他先以謙虛的心態,認真聽完了魏藻德等人的全部觀點。
  《明史》只說魏藻德向皇帝強調“要知恥”,但具體怎麽做,史書不可能寫很細。
  如今全場聽完,沈樹人居然頗有收獲。也不得不承認,魏藻德確實有壹點刷子,不是純粹起高調喊口號。
  總結下來,就是他意識到大明如今的“官場潛規則”對全體官員有非常惡劣的裹挾,有不少官員其實本性不壞,只是被陷在這個網裏不得獨善其身。
  因此他力諫皇帝無論壓力多大,絕不能放松道德批判的口風。要反復強調是非之心,塑造“知恥”的官場氛圍,以挽救壹些“身不由己”的人。
  這是魏藻德高於同年的地方,也是他能被點為狀元的關鍵。
  沈樹人聽到這壹部分時,也是認同的。
  這讓他想起了《道鹹宦海見聞錄》:張集馨當陜西督糧道時,給所有上司都得送例行銀子,包括陜甘總督林則徐——林則徐貪麽?當然不。但沒辦法,那種氛圍下,不收就會被排擠。
  明末官場潛規則,絕對比清末還可怕。到最後很多人被崇禎逼捐家產助軍,他們死活不捐,寧可亡國了被拷餉——這裏面也不是人人都不想捐,有些是怕後續災禍不斷,被清算,被同僚群起攻之,以至騎虎難下。
  沈樹人穿越前也混過體制,他知道這種無奈。
  舉個後世最簡單的例子:不允許公務宴請喝茅臺。這壹條在沈樹人看來,就非常有用。
  因為像他這種80後,原先就是為了陪領導高興,不得不忍辱負重。把茅臺打為不正之風後,對酒鬼當然是沒用的,但厭酒的人就找到擋箭牌了。
  崇禎如果真能好好塑造“知恥”的氛圍,多少也能起到同樣的效果。
  ……
  當然,沈樹人的耐心聽講,並不是為了給魏藻德叫好的。
  他的最終目的,也是知己知彼,找到查漏補缺、指出問題的關鍵。
  所以,他靜靜地聽其他人奏對了足足壹個多時辰,等那些附和魏藻德的人都說得差不多了。
  崇禎幾次讓人補充、也沒人可以再補充,只剩下壹些標新立異的反對派,包括方以智,說的話崇禎也不愛聽,隨口訓斥了幾句。
  這時,崇禎似乎終於想起:昨晚從禮部尚書方逢年那兒閱卷過的幾個人,好像還有壹個沈林沒有問到。
  於是崇禎終於主動點名提問。
  旁邊好幾個準進士,都對沈樹人投來羨慕的目光。
  能等主流觀點都說完後,還被皇帝專門點名,這待遇不壹般吶。
  沈樹人卻是胸有成竹,他知道自己肯定等得到這壹刻——並不是他自大,而是他比其他考生有個最大的優勢,他已經是正七品朝廷官員,而且之前的業績也曾上達天聽。
  崇禎能記住的考生沒幾個,他絕對是其中之壹,所以肯定會被問到。
  沈樹人深呼吸了壹口,侃侃而談:
  “陛下,恰才諸位同年所言,令臣頗受啟發。子曰:為政之先,必也正名乎。名正言順,榮辱是非既分,君子才能了無牽掛地忠君愛國。
  但臣以為,此法只可防止君子被小人裹挾,卻不能挽救小人、挽救蒙昧百姓、士卒。安天下需要天下人出力,只靠君子是不夠的。
  當今之世,國難頻仍,人心已略有渙散,需不拘壹格聚攏人心,讓天下人意識到‘天下興亡,匹夫有責’,才能事半功倍。”
  沈樹人這番話壹出口,皇帝和同年們都不是很滿意。
  崇禎的第壹反應,就是給沈樹人打上了“這是壹個道德底線靈活的人”的標簽。
  怎麽壹開口,就像是勸皇帝要睜壹只眼閉壹只眼、赦免那些小錯小罪之人、盡量團結大多數?
  好在沈樹人前半句還是肯定了“知恥”的價值,沒直接反對,讓崇禎多少耐住了性子。
  而旁邊的同年們,則是覺得他自稱“臣”頗為刺耳——準進士都還沒被授官呢,哪能自稱臣?人群當中,幾乎就有人要跳出來斥責他君前失儀。
  好在有幾個知道內幕的考生,竊竊私語傳說,大夥才知道:這人是先做官後考試的,有資格稱臣,議論才平息下去。
  禦座上的崇禎,調整好情緒之後,才繼續追問:“那依卿只見,當如何挽救天下那部分蒙昧之人的人心呢?”
  沈樹人始終保持不卑不亢的語氣:“臣不敢妄言,天下至難測者,人心也。要挽救人心,並無常法,需要審時度勢、勢異則事異。
  昔秦時天下洶洶,人心苦於嚴刑苛法,劉邦約法三章而得人心。
  漢時黃巾四起,皇甫嵩、盧植等輩奉詔討賊,曰:今海內壹統,唯黃巾造反,若容其降,無以勸善,遂不依約法三章輕省之策,亦得滅賊。
  故寬嚴皆有可用之處,關鍵是選擇策略之前,要認清所面對的敵人,是陳勝吳廣之流,還是張角黃巢之輩。”
  崇禎耐著性子聽到這兒,雖然還是礙於道德潔癖抹不下面子,但對沈樹人的人品,倒是多贊同了壹兩分。
  他也看出來了,沈樹人不是單純地道德靈活,而是實事求是地分析現實困難,至少態度是忠君愛國的。
  崇禎深吸了壹口氣,追問:“那妳覺得,操賊李闖張逆,是陳勝吳廣、還是張角黃巢?”
  他口中的“操賊”是羅汝才。羅汝才自比曹操,以至於當時的朝廷公文提到他都會寫匪號而非真名。
  崇禎把羅汝才擺在前面,是因為崇禎十三年時,這三家巨寇看起來地位實力是差不多的,羅汝才並不比另兩家弱。
  後世人習慣只強調李自成張獻忠的強大,無非是事後諸葛亮,拿著歷史書結論逆推。
  沈樹人仔細想了想,審慎地說:“臣以為,這三人還不可歸為壹類,李闖、操賊擅長攻戰、威逼,對付他們,需要堂堂之陣,文武與之交戰時,朝廷切不可姑息其中怯戰者。
  張逆則擅長裹挾,當初崇禎八年,毀鳳陽皇陵時,張逆為首,逼迫其余十二家流賊壹同手染此罪,為投名狀。
  此後熊文燦雖招撫張逆,然他終究可以利用當初的投名狀,勾起羅汝才、均州四營、革左五營等懼怕清算的心理,降而復反。
  臣久在南方,還曾為廬州守軍運送軍糧、親自與革左五營流賊交戰過,也曾抓獲俘虜拷問情由。這些流賊雖與張逆壹起復反,有些只是內心出於恐懼,唯恐無法向朝廷自證他們與張逆不是壹路人,只能孤註壹擲。”
  沈樹人這番話,是充分借鑒了後世的歷史研究結果的。
  李自成和張獻忠在組局的時候,風格確實不同。李自成、羅汝才拉人最喜歡用的辦法,是蒙古式的威逼:
  攻打壹座城池時,如果直接投降,就不殺不搶。如果抵抗兩天後再破城,那就殺掉三成軍民以為警告,堅守抵抗越久,城破後殺掠越狠。
  如果十天半個月都不投降的城,最後被攻破,那就雞犬不留徹底屠城,嚇住後面的明朝官員。
  張獻忠的風格則是:我先逼著拉妳也做壹件對不起崇禎的事兒,而且我告訴妳,崇禎這人眼裏不揉沙子,妳只要壹點沒做好,最後就會被清算殺頭抄家,所以索性投了吧。
  他挖鳳陽皇陵逼死當年圍剿他的將領、後來偷襲殺楚王來逼死楊嗣昌,都是充分利用了崇禎人性的弱點。
  李自成是Δ,自身毒性強。張獻忠是Ο,毒性隱蔽,傳染裹挾性強。
  當然,沈樹人當著皇帝的面,不能說得這麽直白,所以他措辭上還是稍加修飾的。但潛臺詞的意思,就是希望皇帝認清:
  對付李自成的將領,壹定要嚴明軍法,激得下面的人同仇敵愾,不能被嚇住。“只要妳打了李自成第壹下,妳就得打到底,因為李自成對於打了他再投降的人,不會饒恕”。
  對付張獻忠的將領,則要寬容壹些,不能讓張獻忠玩“只要妳對不起了崇禎壹下,妳就只能徹底擺爛對不起到底,因為崇禎對於對不起過他的人,不會饒恕”。
  崇禎原先還真沒從這個角度想過問題。
  這些年,他換了那麽多個追剿流賊的兵部尚書、五省總督。
  但也沒人跟他分析過流賊內部、還有那麽多思想綱領各不相同的派別。
  聽完沈樹人的寬嚴相濟之道,他之道這番話確實是有道理的。但面子上實在有些掛不住。
  首先,皇帝不可能承認當年的政策有錯,其次,皇帝也不好當眾服軟、改弦更張。
  崇禎又是個非常愛面子的人,掙紮了壹會兒後,實在是越想越氣。
  思前想後,他眼珠子壹轉,還是決定先把沈樹人這家夥黜落得名次低壹點!不管將來用不用,現在不能當著六十個進士的面承認。
  他壹咬牙,說道:“沈卿,妳這番話讓朕太失望了!難道妳覺得這些年圍剿張獻忠不利的文武,就不該責罰麽?妳剛才還說必也正名、要分是非榮辱,沒想到做事卻是毫無義理。
  今日就到這裏吧,朕看魏藻德、高爾儼便表現不錯,妳們也要見賢思齊,這就退下吧。沈林留下,朕要妳好好反省!要不是殿試不黜落,妳連這二甲最後壹名都保不住!”
  旁邊眾人壹聽,都有些幸災樂禍。這六十人當中的第六十名,看來已經水落石出了,正是這位沈樹人。
  說不定還會被史官記錄在案:沈樹人因為崇禎十三年殿試,勸諫皇帝時發生政見爭執,觸怒皇帝,被評為二甲最後壹名。
  沈樹人卻是壹點不擔心,他心中雪亮,知道崇禎這是要面子,先罰他最後壹名,然後留下他私下請教,才不會公然丟面子。
  至於被崇禎責罰,這種事兒等崇禎死後,就成政治資本了——看吧,當年咱力勸先帝,先帝不聽,最後完了吧?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