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13章 大風起兮雲飛揚
重生之吳霸春秋 by 迷惘的小羊羔
2024-1-7 21:24
“大風起兮雲飛揚。”
“威加海內兮歸故鄉。”
“安得猛士兮守四方!”
時間進入吳王慶忌十八年,即公元前496年,農歷六月。
吳秦少習山之會後,慶忌又折返郢都,祭祀祝融、太壹神,以博取楚人的好感。
之後,慶忌終於班師回朝,在波濤洶湧的大江之上,吟誦起了歷史上漢太祖劉邦所作的《大風歌》。
站在身後的孫武、範蠡、伯噽等大臣,都能聽得出來,慶忌的《大風歌》,是壹首楚辭……
如齊、魯、宋、衛等中原列國,都有屬於自己國家的詩歌,而且體裁都是四言詩。
譬如“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。參差荇菜,左右采之”……
譬如“山有扶蘇,隰有荷華”,譬如“碩鼠碩鼠,無食我黍”……
詩經與楚辭的不同,在於壹個代表現實主義,壹個代表浪漫主義。
詩經的特點就在於它的平淡、自然與“寫實”,因此《詩經》可看作是“平民文學”。
《楚辭》是文人之作,這就理所當然牽扯到文采。
這並不是說,楚辭的文化水平高!
吳楚文化相近,與中原文化有所不同,卻都屬於華夏文化圈。
因此,吳國想融合楚國,只能從文化方面打開突破口,而不是壹味地迫使楚人為奴隸,為吳國付出……
壹旦國破家亡,所有人都淪為奴隸、亡國奴的時代,已經壹去不復還。
不論是老吳人也好,新吳人也罷,在壹定程度上,慶忌都是能做到壹視同仁的。
此時,在樓船的甲板上,公子恒、公子鴻等吳國諸公子,看著正在吟誦《大風歌》的慶忌,都不由得心生欽佩,崇拜之情,溢於言表。
這就是吳王,吳國之君王,他們的父王!
壹個繼往開來,完成了古人未竟之事業的千古君王!
憑借壹首《大風歌》,讓所有人都感受到了慶忌的雄心壯誌!
“父王,兒臣有壹事,不知道當講不當講?”
這個時候,公子熙忽然站了出來,朝著慶忌躬身作揖道。
“但說無妨。”
“父王,我吳國此番滅楚,壹戰成功,勢如破竹。然,兒臣以為,有壹事父王必須解決……”
“何事?”
公子熙緩聲道:“楚國貴族甚多,且不說其原來的君臣,只是各地的封君、公卿大夫及其家眷,便有數萬之眾。”
“且楚國立國,迄今為止五百余年,早已深入人心。”
“楚國之腹地,包括江漢、南陽之楚民,可稱之為‘老楚人’,對楚國的向心力極高。”
“再者說,楚國的腹地,距離我吳國本土甚遠。”
“若故楚地之民叛亂,恐怕壹時間當地的守令邑兵難以鎮壓。”
“是故,兒臣以為,父王當遷走楚國貴族數萬人到吳郡,或是金陵,以充實王都,防止楚人橫生枝節。”
頓了壹下,公子熙又道:“老楚人數十萬,不會對我吳國心悅誠服。”
“父王何不壹不做,二不休,將故楚國腹地之民,遷往嶺南、西南數郡?”
“如此壹來,既能為大吳免去後患,也可使嶺南、西南人口充實,越、楚雜居,必不敢輕舉妄動。”
“……”
聞言,慶忌深深地看了壹眼公子熙。
站在身後的大司馬孫武、禦史大夫伍子胥、廷尉伯噽、治粟內史範蠡以及客卿陽虎,都不禁對公子熙高看壹眼。
陽虎終於明白,虎父無犬子的道理。
難怪,天下列國都知道,慶忌諸公子,無壹個庸碌之才。
哪怕是被流放在外多年的公子熙,都能有這般犀利的政治目光,高瞻遠矚。
試問,這是壹個十七八歲的少年,可以預見的嗎?
當然,在其位,謀其政,說不定公子熙這是與生俱來的政治天賦。
慶忌長舒壹口氣道:“熙兒,將楚國的數萬貴族遷到金陵或吳郡,使其在那裏安居樂業,無可厚非。”
“然,將故楚地之民,數十萬黎庶遷往嶺南、西南,恐怕會有變數。”
“楚地適才平定,為我吳國所兼並,現在寡人求穩,而非是壹味地壓迫,使楚地之民叛亂……”
現在的吳國,與歷史上大壹統時的秦王朝,何其之相似?
秦始皇壹統天下後,曾遷徙六國貴族到關中。
原因何在?
雖然經過長年的統壹戰爭,已經實現天下歸壹,但很多六國遺民舊國情懷不斷,日思夜想反秦復國之道。
這樣的遺民中,貴族當占大半,而秦始皇將他們全部遷移到鹹陽,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便於監視他們。
天子腳下,離經叛道的勾當更容易及早發現,及早撲滅。
六國貴族的根基在六國舊地,如果他們有什麽反叛之心,那麽他們就需要依靠六國遺民來反抗。
反過來看,如果六地遺民有心反秦,他們也需要打著六國貴族的旗號,才能方便行事!
而六國貴族皆在秦地,他們與故土之間的聯系就被切斷了。
如此壹來,不管是鹹陽的六國貴族還是舊地的六國遺民們,便有心無力,逐漸打消反叛的念頭。
最重要的是,剛剛經歷統壹戰爭,國都鹹陽的人口削減較為厲害。
如此規模的人口遷移可以有效緩解鹹陽的人口問題。
而且,六國貴族及其親屬家眷的衣食住行,都將極大的刺激鹹陽的經濟,真金白銀會源源不斷地湧進鹹陽,府庫收益大增。
為其宮殿、陵寢、長城等大型工程的修建提供龐大的人力與財力……
慶忌在位十八年,掃滅了多個國家,多個部族,往往都會遷徙其貴族豪強到都城金陵,或者吳郡。
這就導致金陵得以迅速發展,吳郡得以迅速發展,人口眾多,土地富庶,商業還十分的發達。
金陵,已經成了吳國的政治中心、軍事中心和經濟中心,名副其實。
楚國的貴族,毫無疑問富得流油,將他們壹股腦兒的都遷徙到金陵,對於吳國而言是壹舉數得,大有裨益的事情。
但,原來楚國腹地的數十萬黎庶,卻不是那麽好遷徙的。
遷徙到吳國本土還好說,要是遷徙嶺南六郡,或是西南三郡那種不毛之地,窮山惡水之間,他們豈能忍受?